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留学美国那些年

  [复制链接]
查看: 4449|回复: 0

1119

主题

1193

帖子

598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89
发表于 2018-6-30 15: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小先知弥迦,金融理财顾问,曾经的城市规划师,来美18年。

我是2000年来美国的。当时来美国读书的那批人,大多出身名校,至少也是一本,在学校毕业之前就动了出国的心思。每个人都有过半夜起来排长队,报名考托考G的经历。

GPA,托福 GRE拿出变态好成绩的比例非常大。出国大多拿的是全奖,半奖都有点丢人。在经济上,家庭方面的支持非常有限。留学前后所有流程,大都自己DIY,基本不依靠中介。

1.jpg
一切的努力都以拿到全奖为第一目标。所以,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自然不可能那么挑剔。没有足够牛的专业背景,你跨专业申请个全奖试试?所以,这一批来美留学的人,大多学习能力很强,对于社会和就业市场的把握相对不足。在初始的新鲜和紧张平淡下去之后,就是学校公寓两点一线,写paper做课题打扑克。。。

一眨眼就到了毕业。这个时候很多人才开始傻眼,原来找工作不见得比当年申请offer更容易啊,尤其是拿了博士想在学校申请一个教职的。大家虽然都是好学生,但多少人真正够得上科学家,国家实验室某个领域专家的标准呢?

少数先知先觉的人可能早早的就多学了个会计或者计算机的硕士,找个码工的活儿开始做起。有些人没有事先做好准备,或者选择继续读博后,换个手里有项目有钱的导师,做个廉价劳动力再混几年。或者半工半读,再去读个容易找工作的热门专业。

回国肯定是不甘心就这么回去的,父老乡亲眼里的光环都还没消退呢,怎么甘心就这么一无所有的打道回府。而前路又有重重的未知和不确定。碧海青天夜夜心。其中甘苦,大概也就是冷暖自知了吧。
2.jpg
其实,这批人毕业后,大多都还是在不错的公司找到了相对对口的工作。夫妻双收入,很快就可以按揭买个小房子,再来两辆车。好山好水,生活工作都开始跟当地老美有了更多交集。比起国内大学或者读研刚毕业的同伴,似乎又有一些优越感了。至少衣食无忧,工作轻松,直接就跨入了美国中产阶级的行列。

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态度,大多是很好的。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做个入门级的技术人员,平均来看都非常称职,是老板喜欢的好员工。

再过几年,手头的那点工作已经变得太没有挑战性。在一些比较好混的大公司,很多时候,2-3小时就可以完成一天的工作量。当然,前提是这个人有快速工作的能力和真正工作了2-3小时,和一杯清茶一包烟就是一天的状态,还是没有可比性的。

3.jpg
4.jpg
07年在纽约,认识了不少东部毕业的朋友。哥大,宾大,耶鲁毕业的,都不在少数。那时候大家刚毕业,都拿到了不错的工作。全球顶级公司啦,市政府办公室啦,攒起饭局来,一个个也是意气风发。

紧接着08年,首当其冲的也包括刚毕业没几年的这一批学子。我知道后来不少人回了国,当然在国内大家也都找到了更好的职位,还有人去做了基金公司董事。但细究当年,毕竟是个和大家原本发展方向不符的,被动的离开。这个和专业,背景,努力都没什么关系,更多的是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5.jpg
十多年前,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腰包慢慢的鼓起来一些,也更有底气送孩子出国读书了。不管是因为成绩特别好,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还是成绩比较混,想绕开国内高考的洗礼,直接出来读书的,还是在国内读了一两年大学直接申请出来的,或者跟着父母移民转过来的,接下来到美国来留学的那一批,相对背景不是那么简单了。

大家申请学校,不会只盯着那个全奖去。会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兴趣,发展,就业前景,量力而为,学费自掏腰包的越来越多。因为后路留得稍微足一些,所以这一拨留学生的自由度稍微大一些,家里支持的力度也大一些,多了些平常心看世界的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少了点破釜沉舟的狠劲儿。

这个时候,来美国读书的,大多还是大学本科及研究生院,直接来读初中高中的,还是少数。

再过几年,移民或者工作过来到美国的人们越来越多,这样小朋友直接来读小初高的也越来越多。大多数孩子在这边上学,适应得是比家长要好的。我见过国内就是全优生,到美国来,更能发挥孩子的潜能,语言半年就完全过关,不但继续保持全优,在社团活动,体育运动,各个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的孩子。

也有成绩平平的孩子,在这边继续成绩平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人性,彼此尊重,给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间,这一点上,美国的教育氛围,还是相当好的。所以大多数孩子在这边都会更快乐一些。

随着教育产业的细分,不同学区的公立学校,选择余地比较大。想要选择哪个学区,租房就可以,这点比国内要容易太多。如果孩子是格外聪明的,格外特立独行的,或者特别敏感需要特殊关注的,在有针对性的选择私校上,美国也有更成熟完善的私校系统。
6.jpg

记得前同事,日本人,家里三个女儿。他租住在Newport Beach那边很昂贵的出租房公寓里,因为那边有最好的学区。年终审核的时候,他去跟老板谈加薪的事情。他就把自己的收入和家庭开销一项项列出来,最后感觉就是入不敷出的节奏,要求加薪。因为他工作表现还可以,老板也不想让他直接离开,就给他加薪了。

当时这个事情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要求加薪还可以这么谈。咱们中国人想要加薪,第一要务是要加倍努力的工作,最好少说多做,老板自然会看到的。

第二就算是要说出来了,也要罗列很多业绩出来。我加班加点,多做了哪些事情,成功完成了那些项目,积累了哪些经验,培养了哪些新人。。。blahblah,你花那么贵的价钱去租高端公寓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那是你的选择啊,不是我的问题啊,你怎么好意思拿这个去作为一个谈判加薪的条件。。。


可在大多数老美眼里,这个选择是合理的,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提出来,也是合情合理的。在公司财务允许的情况下,还是会尽量的帮员工解决这个问题。

至于寄宿家庭,父母直接把孩子送到这边来读初中高中的,我自己接触不多,但从侧面了解到的一些信息,里面问题还是颇多的。大多数十多岁的青少年,心智还很不成熟,也相对比较容易受周围朋友的影响。父母远在万里之外,生怕委屈了孩子,在经济上是尽可能的支持。

而这边的孩子呢?有一定比例会去买豪车开party,相互请客攀比,一两年过去了,连最基础的语言关都没过,频频挂科,最后打道回府。也有的租住公寓,我跟一个高端公寓管理人员聊天时候,他说起他们有这样的小留学生客户,这些孩子的生活也挺简单的,一日三餐就吃最简单的盒饭。

可清洁人员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在角落里发现很多装液氮的小瓶子,粗略算一下,一个月的消耗量也有几千美元。所以他们其实也很不愿意把公寓租给这样的学生人群。潜在问题很多。这样的事情,远方望子成龙成凤的父母,又知道多少呢?

比纯智商,其实是个相当打击人的事情。在纯学术上,那些智商第一梯队的“牲口”,还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我见过一个两小时的学术讲座下来,之后一小时,立刻就有人写出来洋洋洒洒的数万字文章,从复述讲座内容开始,到结合当前形势,横向纵向分析,再到陈述自己的观点。逻辑严谨,丝丝入扣。人家一个小时随手写出来的东西,换了别人,可能要花一个月以上的时间,质量还要差很多。

如果我们的孩子有幸是这样的超级儿童,是我们做父母的幸运,那么在学术方面把握好他发展的大方向就好了。如果不是,那么踏踏实实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很好。人的一生,平均下来也就三万多天,如果每一天都能够在一个方向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日积月累下来,积累下来的成果,绝对超出我们的想象。

想一想,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看连续剧刷微信,外加购物做饭当专职司机,已经停止了真正有效的学习和进步,那么又凭什么把自己做不到的希望,都压在孩子的肩膀上?难道他们需要面对的,就仅只是学好学校里的那几门功课,处理好同学老师关系吗?

不轻易放弃的学习习惯,宽容豁达的心态,不卑不亢的立身态度,遇到困难,积极寻求解决方法的精神,遇到打击,能够从挫折里吸取教训,迅速爬起来的能力,遇到难题,能够从瀚如烟海的信息中去伪存真,理清思路的能力,以上种种,才是不管大人孩子,在一个相对公正和文明的社会,能够走的长远的最重要因素。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能够以身作则,并且能够把孩子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每天的耳濡目睹,几年下来,就是块木头,估计也可以变成块睿智的木头了吧~
7.jpg
再回头来说说早期出国,在大公司里找到不错职位的那批人吧。因为在公司里已经工作了十几甚至几十年,薪水逐年增加已经到了一个很可观的地步,而专业技能其实并没有质的提高。在一个公司积年下来,专业的精度上可能有所提高,而广度上是越来越窄,就造成了这些人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差。

而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还背着个房贷,一旦行业内或者公司里有个风吹草动,立刻就人心惶惶,担心下一个被裁的是不是自己。我有认识朋友,在国内名校毕业,专业上国内注册执照,美国执照都有,平日里过得非常简单,除去在公司里的工作,周末就是在家嗑瓜子看电视,除去每年固定的薪水,没有任何其余的收入来源。

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十多年下来,公司的401k里存出来不到10万块。银行账户里也就够几个月的应急开销。突然发现孩子要上大学了,想替孩子存点钱。孩子倒是优秀得很,至少上个UC系列没啥问题,我帮她分析财务状况的时候,发现她几乎什么有效计划都来不及做了,还是挺让人心酸的。

但话说回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空有个聪明的头脑,没有一点开明开放的心态和危机意识,又怪得了谁呢?

有一天好友大惊小怪的打电话给我,说她们公司里刚刚聘请了个资深设计师,过去聊了聊,又被雷到了。那位新来的设计师是70年代,公派出国的留学生。应该是当年品学兼优,最优秀的那少数几个人之一了。到这边宾大读完硕士以后,留在美国工作。

那位设计师跟她在国内读研的导师还颇有渊源,当年应该是比她的导师更优秀,才得到公派出国的机会。而几十年后的今天,他还是身无长物,做着一份依靠纯技术和时间来换取薪水的工作。虽然年薪十几万,也算是不错了。而她的导师,是国内重点大学系主任,掌握着可观的科研经费,国家副部级待遇,桃李满天下。两相对比,再看看自己正在走着的路,也是唏嘘不已。

自由君曾经问我怎么看新移民。我是觉得,似乎昨天还感觉自己是个新移民呢。怎么一眨眼,在新来朋友的眼中,自己俨然已经成了个老移民。就说近十年来美的这一代人吧,在我看来,新移民的整体素质,还是很不错的,绝对要高于任何人种的平均水平。

每个人来美国的原因都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孩子,为了一份稳定和心安,就这么毅然决然的带着全家过来了。相比老一批的移民,他们更多一些创业的勇气,多了点至少可以温饱的资本。这些都是好事情,至少不用为了明天的面包在哪里去发愁。

但因为语言文化的隔阂,做起事情来就显得缺少章法,束手束脚。也曾经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不守交规,胡乱开车,遇事多疑,也多了些看不清下一步方向的惶惑,以及坐吃山空的焦虑。毕竟450岁的年龄,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创业,谈何容易。

但大家在国内还是相对精英的那一批人,能力魄力运气都是有的,又没有真正要退休的心态,要是就此山林养老,又如何甘心?

记得当年读书时候,买了辆深蓝色的二手toyota,放在公寓下面的小院子里。周末的时候,有时就拎了水桶去洗车。头顶有棵紫色的花树。清风吹过,就会有几片花瓣落下,粘在车身上,或者头发上。

楼下的兼职管理员大哥在AAA工作,经常眉飞色舞的跟我们聊中美风俗,聊他的爸爸。对门住着个黑mm,是USC牙医学院的。一年感恩节过后,敲门给我送来一盘火鸡肉和土豆泥。多年以后,我还在好奇她家烤火鸡的配方,因为我之后再也没吃过比那个简易纸盘里的隔夜火鸡肉更美味的火鸡肉了。。。

偏偏是曾经这些个微不足道的细节,经年以后,变成记忆里沉淀下来的东西。是因为曾经那样平和的心境,是因为在我们曾经迷茫的时候,有人曾经那样温暖的对待过我们。
8.jpg
我相信人性中的善良,终究敌得过所有负面的情绪。我也相信对于自家孩子,要客观的培养,理智的观察,也要主观的坚信,自家孩子一定是好的!哪怕他不够聪明,不够勤奋,不够睿智,我们也可以一点点耐心的引导,争取发挥出他的最大潜能。

人生若只如初见。父母对于孩子,所有的精英教育,爱之深责之切,可能抵不过他犯了个愚蠢错误惶惶不安的时候,一个不问缘由的拥抱;我们对于陌生人,怀疑的眼神,或者在大街上擦肩而过时候,一个温暖纯净的微笑,也许影响的是他当天的心情。

也许是多年以后,在心情落入低谷,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徘徊的时候,在他心底里浮现出来的,曾经那个早已模糊了面容的温暖的感觉。

我有不少新移民的朋友,大家也经常聊起国内社会的种种问题,以及自身的何去何从。在我看来,大家各自有各自的问题,也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人要真正的认识自己,是多么的难。“放弃过往”,把半生积累的满杯酒倒掉,也是如何艰难的事情。

特别赞同洛杉矶听友群聚会时候鼎健兄分享的他对孩子的看法,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热忱的人,如果自己都没有空杯的勇气,怎么可能指望着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候能够义无反顾?

我们比孩子多的,是几十年的人生经验,以及糟粕,而孩子比我们多的,是纯净的眼光和非黑即白的立场。而把人生拉长了来看,我们的起点,和孩子们的起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父母和孩子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责任和义务,只是我们有缘,可以以最亲密的姿态走过人生相当长的一段旅途。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扮演一个教练的角色,希望孩子们做到的,我们自己能够立足于当下,先以身作则。也许限于自身资质,我们的示范动作会显得笨拙。但如果孩子们能够走得比我们更高更远,能够把他们自己的生命开采得更加充分。我们还有别的什么要求呢?
9.jpg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无限空间”!
《随口说美国》目前已有会员群、总群、星辰大海诸群、跨境创投群、中国(五十余城市群)、美国(二十余城市群)、加拿大群、欧洲群、北特斯拉群、环球驴友美食群、全球自驾游群、好书佳片群、足球群、英语启蒙群、缘来是你群、赴美生子群、美国陪读群、高校留学群等百余个听友群。
微信群联络员/网站管理/公众号投稿:87277814
自由君咨询微信:Howie18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