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看到鼎健兄的《父母进化论》在本公众号的《星辰大海》中发布了第一期节目,关于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我和鼎健兄交流过很多,说实话比起他培养出的天才少年,我更羡慕他与孩子的那种“知心好友”的关系。
上次与他一起参加一个南加州论坛,他就带着他14岁的天才少年(目前担任他们父子共同创立的SKYBC的CPO首席飞行官),我们在游走于各类社交活动时,少年自行活动去了,结束时父亲问孩子刚才社交的情况(孩子和两个老美聊了一晚上),少年说他介绍父亲是他项目的“投资人”。我和他父亲都爆笑,但心里也都很赞赏他这样的介绍方式。
我们从专辑的名字:《父母进化论》其实就可以感受到,这个专辑的内容不是在教你如何“培养”孩子,而是提出了在与孩子的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更应该管教的是我们自己”。
作者提出的“孩子是我最好的老师”的同时,也明确“这是一个个人作为父母进化过程的独立思考”。同为海外第一代移民家庭的我,当然是理解的,恐怕也只有“移民家庭”才特别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共同成长”。
以下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个人感触与思考,,,
在洛杉矶教育主题的听友会“陪伴与成长”中,圣马力诺的张教委操着浓重的台湾腔讲述他与孩子成长的经历时,提到一句:“移民家庭融入美国的过程是辛苦的,而我们的孩子在那段岁月中会与我们一起经历那些苦辣酸甜”,我觉得整个听友会,说了好多的“经验”、“技巧”。但为什么想起那次听友会,第一个跳出来的总是这句话。
也许共鸣与感动,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第五季《奇葩说》中讨论过“父亲是否应该每周至少12小时陪伴孩子”的话题,全场李诞的那句“我爸如果不在我身边,我还能去想象他爱我,但是他如果在我身边,我就能肯定他不爱我”,也是最能引起我的笑点与共鸣的。
这句话看似反对陪伴时间,支持陪伴质量,但反过来也正说明了良好关系的培养都没有捷径可走的,正如随后颜如晶提到她与父亲的相处,她说她与父亲相处超过一分钟,她就不知道手往哪里放了,更加别提12小时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之前就没有互相陪伴过,所以没有“陪伴时间”这个数量的堆砌,我也不相信会有“陪伴质量”,这个观点也适用在任何关系的培养和维系中,,,
如果人生是一场电影,那么父母看孩子的上半场,孩子看父母的下半场,父母看的见孩子的成长与迷失,孩子自然也看得见父母的成长与迷失。
比起“别人家的孩子”,也许“别人家的父母”还更为优秀,所以首先把自己活成喜欢的自己,比要求孩子活成喜欢的自己更加重要。
不要把“言传身教”看成另外一种对孩子的说教,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面对困难时的磕磕碰碰,努力之后的成功,以及努力之后的不成功,,,孩子都看在眼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的“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每个孩子都是只是他自己,他们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在新生事物面前,其实父母与孩子都是在同一起跑线,可怜的是,父母的学习能力往往被孩子甩十几条街。
所以身为父母,我的感受是,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奔跑,不被时代淘汰,另一方面是牢牢牵住孩子的手,希望他们能够牵着我们向前奔跑,而不被时代淘汰。
推荐收听《父母进化论》
可以点击本公号下方“无限电台”,进入“星辰大海”,进入“父母进化论”
也欢迎大家进入《父母进化论》社群
社群正在征集
“父母要进化,不进化想起孩子就头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