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跨境创业,那片你看不见的蓝海

    [复制链接]
查看: 17307|回复: 0

1119

主题

1193

帖子

598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989
发表于 2018-7-1 16: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rl=]自由君 无限空间[/url] 今天
1.jpg
(自由君摄于圣迭戈)

(鉴于刚刚上线的这期节目《洛杉矶听友主题聚会“跨境创业,趋势比机会更重要”》的广泛好评与引发的讨论,我提前发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本来是为我的新书所写的。)

很多移民到美国的家庭,在享受美国的教育资源、健康食品、好山好水的同时,常常苦恼一件事情,就是在美国做些什么。这个苦恼无论移民前的家庭经济基础如何,始终伴随着移民生活的左右,因为中国人还是习惯了“勤奋”的,一旦闲下来,就有一种“坐吃山空”的恐惧,这种感觉特别集中在移民家庭中的男主人身上。
首先我还是想从先后顺序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其实“身份”与“工作”是有两种顺序方式的,一种是身份先出来再考虑工作跟出来,还有一种是工作先出来,然后在考虑身份跟出来的,我们这几年可能更多的是看到前者,前者除了投资移民等这些职业移民外,其实也包含了亲属移民,很多朋友的直系亲属早年帮他们申请了移民,之后突然有一天被告知可以出国了,然后开始烦恼出去做什么的问题。
但是如果时间推到10年之前,可能更多数的移民方式是工作先出去,然后再解决身份的问题,比如大量留在美国的留学生们,他们就是先有工作,然后再慢慢通过EB2/3等方式解决身份问题的。或者通过劳务方式(EB3中的非技术类移民方式),通过工作来获得身份绿卡的。当然,这种方式比起先身份后工作来说,从先后顺序的角度看,会更顺畅些。而后者其实是不存在前者的那个“移民之后做什么?”的问题的。
所以“移民之后做什么?”的话题,其实是近年来的新话题,是因为这几年大量的移民家庭是为了子女教育、生活环境而先出来生活,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群体的话题。

2.jpg

我其实很想安慰那些因为还没有适应美国新环境,而忧心忡忡地考虑“移民之后做什么?”的朋友。他们其实是在最正确的时候,来到了一个最正确的风口。
首先大家都需要转变一下思维,把被动的“移民之后做什么?”变成主动的“跨境创业”,这不仅仅是心态上的完全不同,关键是从视野、方向、资源、市场上都会看到更大的空间。
其实从90年代开始,一批一批有着国际眼光的创业者,就开始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服务、模式,回来开拓中国市场,大多大概率地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这里包括了现在如日中天的BAT(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跨境创业”,这种模式的方向是“美国的技术和模式,做中国的市场”。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Made in China的各种商品开始进入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市场,不过18年来,中国出口的商品绝大部分还是在加工制造环节,在设计、品牌、渠道上还处于与国外公司合作的状态。当然这几年来,有很多中国的厂家逐步走了出来,从参加类似广交会等一系列国内交易会,到参加在欧洲、美国的各种产品交易会,比如现在的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每年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全球规模最大的消费科技产品交易会),其中深圳的厂家就能够达到500家,占比超过了10%(2018年数据全部参展厂家4500家)。
国内的产品能够直接到美国来找市场,这当然是更靠近了市场一步,在海外的交易会中更能够与二级、三级批发商,甚至一些大型零售商接触,在大量与真实的海外市场接触之后,很多的厂家开始能够感受到自己接触市场的好处,之前不明白的一些变化也能够逐步掌握(不明白为什么有订单,也不明白为什么没订单),于是这些跨境创业者开始考虑缩短中间环节,直接在美国寻找二、三级批发代理商,或者直接供进零售商超。

3.jpg

再进一步,就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结合自己手上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在“跨境创业”的道路上进行探索。
我一个朋友,在广东拥有很大的服装加工工厂,他们还有一些布料和服饰加工方面的专利,去年他们考虑在美国创建自己的品牌,同时在洛杉矶与服装设计机构合作,即:品牌、设计在美国,加工在中国,市场在中国和美国。品牌国际化,Made in World的概念在他的计划中已然形成。而目前开始走这条路的人正越来越多,当然行业各不相同。
也有些朋友始终能够在美国寻找到优势的资源,然后提供给国内市场,比如有个朋友是一直从事电影中的广告植入这一细分市场的,他在洛杉矶的合作伙伴就是在美国好莱坞已经经营了30多年的一家公司,近年来的中国品牌植入到好莱坞大片中,绝大多数是他的手笔。虽然这个行业是个极其细小的细分市场,但是他的这一片蓝海却无比畅快,他说目前好莱坞的电影植入的资源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寻找到比当地品牌多出十倍利润的中国买家,即一个大片中的品牌植入,在美国只需要100万美元的价格,但是在国内就能卖到1000万美元。这也就是典型的美国资源做中国市场。
之所以称之为“跨境创业”,就是放眼中国和美国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可以是中国的资源做美国的市场,也可以是美国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当然也可以是结合中国和美国的优势资源做两个国家甚至全球的市场。
这里提醒创业者,特别是已经在美国的创业者,能够走出国门来到美国的人,基本上在国内都有些资源,所以大家习惯性地会先考虑自己在中国的资源,然后又看到美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人均GDP达5万美元,中国目前只有8500美元)。所以大量的人走了用中国资源做美国市场的这条路。但是这条路目前看已经进入一个竞争相对激烈的通道了。
一是美国存量市场的中间环节(渠道)不容易被撬动,二是中国的商品出口已经是很成熟的商业环境了,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美国的终端渠道市场未必好做,而你手上的中国资源未必那么有竞争力。

4.jpg

从近年来我身边“跨境创业”做的比较顺利的朋友的商业模式看,发现了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用美国的资源做中国的市场持续呈现一种增速发展的态势,这里除了高科技大设备(包括一些医疗设备)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外,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中产阶级消费市场的升级是一个巨大的空间,个人认为进口的“黄金十年”刚刚开始。
关于这一点给到大家的提示是:其实对于很多目前从事跨境的人员来说,大家有时会只看到自己的对于中国资源的掌控,但是大家忘记了自己对于中国市场的熟悉,相对于美国人或者是在美国多年的美籍华人来说,刚刚从国内出来的新移民或者是跨境创业者对于中国市场的熟悉是优于前者的,这个优势提醒大家莫忘记了。
二是服务业呈现中美两边都需求旺盛的状态,从2017年的数据看,虽然中国对外的贸易顺差高达4761亿美元,但是中国对外的服务贸易却是逆差了2612亿美元,服务贸易中有2209亿美元是旅游服务消费,这些数据中与美国的贸易与服务都占有很大比例。
为什么提到服务业是“中美两边”都需求旺盛呢,本身美国的服务目前对于国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消费规模,从美国这边看来,件件是刚需,而且还都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比如:旅行(中国人对于美国旅行的兴趣才刚刚开始)、医疗(美国的医疗条件目前看是优于中国的,受美国医疗保险的制约,目前绝大部分的美国医疗资源还没有对外国人开放,这个市场也属于空白或者刚刚开始),教育(赴美留学生近年来猛增已经说明了这个市场的蓬勃),日常消费(各种代购与国际物流依然如雨后春笋),还有诸如赴美生子带来的各项服务(2017年赴美生子大约10万家庭,平均在美国消费3万美元的话,这里是30亿美元的市场),如今中美之间的法律服务消费也是惊人的,还有各类的金融服务(诸如保险、理财)从我熟悉中美两边的眼光来看,这类金融消费市场也处于刚刚萌芽阶段。
以上提到的都是中国人来美国消费的服务市场,大家有没考虑过美国人到中国消费的服务市场呢?仅从旅游的数据看是目前中国在对外的服务贸易上的数据是偏少的,一共才500亿美元(美国的数据是2000多亿美元),但是从旅游的一些基础要素看(安全度、道路建设、出行便利性、酒店、餐厅等各项旅行设施),中国其实不差,所以这里面的市场空白点与市场空间,是值得大家思考的。至少随着中文热,我看到了美籍华人家庭(市场做得好的话,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老美家庭)对于国内夏令营的需求。

5.jpg

这些是我看的到的一些“跨境创业”的趋势与空间,还有很多正在探讨的市场空间,以跨境医疗为例,到底是美国的设备和医生团队去中国?还是中国的患者来美国?这两个方向目前都有跨境创业者正在探索,当然目前存在一些政策上的困难,两边都还不具备大规模拓展的条件,但是保守来说其实已经都存在了小规模、高利润的服务市场,时间放长远看,也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服务商业机会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美两强会处于既竞争又互为市场的关系,小吵不断,但日子又必须过下去,所以对于跨境创业来说,既存在巨大的增量的蓝海空间,又必须面对时不时的各种贸易战,所以看清趋势可能比发现一个单独的市场机会更加重要。
这些趋势包括了:是会继续“出口的黄金期”,还是开启“进口的黄金十年”;是继续在商品的海洋内厮杀,还是看到跨境服务的巨大空间。
无论最终的趋势方向如何,站在中美之间,“跨境创业”的机会是远远大于挑战的。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无限空间”!
《随口说美国》目前已有会员群、总群、星辰大海诸群、跨境创投群、中国(五十余城市群)、美国(二十余城市群)、加拿大群、欧洲群、北特斯拉群、环球驴友美食群、全球自驾游群、好书佳片群、足球群、英语启蒙群、缘来是你群、赴美生子群、美国陪读群、高校留学群等百余个听友群。
微信群联络员/网站管理/公众号投稿:87277814
自由君咨询微信:Howie18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