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10月26号北京群线下听友会——是活着还是生活,艺术给你答案

[复制链接]
查看: 7942|回复: 0

7

主题

10

帖子

13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
发表于 2019-11-5 22:5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Q4297 于 2019-11-5 23:02 编辑

是活着还是生活,艺术给你答案——1026号北京群线下听友会
(撰稿人-婷婷)

10月26号,北京群再次迎来一场精彩纷呈的线下分享活动。

本次分享的主题是:视觉艺术的介入,如何为留学申请助力?
微信图片_20191105212119.jpg
事实上,分享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分享嘉宾徐老师, 从艺术环境的营造、艺术教育的介入、艺术思维的培养、艺术作品的展示等问题着手,对艺术领域可能涉及到的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阐述,并结合她多年执教生涯的学生案例,带给听友们的是一场视觉享受、一趟心灵之旅。

艺术从不神秘,它源自生活,再回归生活,最后丰盈生活。

艺术没有对错,无需评判,只要用心感受。

徐老师说,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微信图片_20191105224852.jpg
01.艺术带来的不仅是多一重选择,亦是另一种人生

徐老师经历了两次高考,其实第一次她就考上了,顺利到毕业的话,她完全可以进入当地不错的中学教书。

年轻的她至今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没有继续就读原专业,而是选择了退学,复读一年,考取心中的理想学校,四川美院室内设计专业。当时招考的比例很低,就十几个名额,她如愿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徐老师在四川大学任教,后来到中央美院进修,最终留任北京高校从事教学和学术工作。

徐老师坦言,同样是教书育人,选择艺术道路,让她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执教20多年,她更亲眼见证了很多学生凭借艺术之路,活成了喜欢的自己。

这些学生,性格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和徐老师的关系很好。很多人甚至都是跟着老师才有机会第一次走出四川,去看外面的世界。

徐老师曾带着一队即将毕业的学生,到上海及周边一带走过一圈,带他们看华灯初上,感受繁华之都,坐在酒店的55层喝咖啡,......

这对其中一个女学生后来在艺术空间结构领域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多年后这位女学生也曾向徐老师表达过那次远行对她的意义。

如今,这位女生和自己的先生一起创业做空间设计,在业内声誉优良,成绩傲人。工作淡季期,夫妻俩选择各地游历、吃遍美食,看遍美景,吸收设计灵感。他们活得肆意快乐,把日子过成了生活。

另一位女学生,属于婚后返校回炉充电,年龄比徐老师要大一些,后来考取了艺术类的研究生。在老师的眼里,这位女学生是一个很有三毛气质的人,喜欢写写画画,行走世界。

借助历史、文化、文字等领域开始钻研珠子,并且已经著有《中国古代珠子》、《喜马拉雅天珠》等书籍,在收藏、鉴定等行业有着如教科书一样的重磅地位。

凭着优良的资源,她可以有无数赚钱的机会,但她没有被金钱裹挟,仍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看书、画画、写书,根据自己的兴趣做研究。最近她开始对少数民族的印染扎染艺术进行研究,时不时还会给徐老师发些图片进行探讨。生活被她过成了诗。

现场徐老师如数家珍,给听友们讲了很多学生的案例:他们最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出类拔萃,但他们却都是最热爱生活的,这份热爱让他们拥有了现在的模样,有成就,更有情怀、有温度。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多年艺术的熏陶。

艺术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东西,不懂它的人,可能会诟病它的飘渺和矫情,远不如“一技傍身”来得实用;懂它的人就会无比珍视,因为它可以带给人希望、力量,包括另一种活法。
9090.jpg
02.体验式的教育,培养和提升艺术思维

和其他学科不同,艺术教育更多讲究体验式浸泡。徐老师说,想要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除了专业的老师和对应的学校外,家长的可参与度更高,也必须要更高。

如何参与呢?比起辅导功课来说,艺术参与是最简单的。

徐老师说了自己和儿子的故事,为了让儿子在生长发育期能够营养均衡,她在做饭的时候很花心思,尤其是对蔬菜量的摄入上。不同之处在于她做蔬菜时少放甚至不放任何佐料,儿子也依然能够将整盘蔬菜吃光。这里饱含了她作为艺术老师和母亲的智慧。

徐老师说,舍弃佐料浓郁的香味,保留食材原有的味道,是对味觉敏锐度的训练。通过慢慢品尝,充分咀嚼,让不同食物在唇齿间停留,感受本真,不受干扰。

在重口味大行其道的现代,多数人变得无辣不欢,喜好多盐多油,味蕾被严重破坏,清淡口味无法调动胃口。能够充分辨别味道差异,其实是一种能力,代表了味觉系统的健康。

闲暇时,徐老师会带着儿子去不同的酒店住宿体验。环境、装修、风格的差异都会带给身体不一样的感受。

诚实地根据身体感受启动大脑思考,甚至可以揣测酒店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这些小想法说不定某天就会迭代成更成熟的大概念。
7890.jpg
家长们都有一种担忧,想熏陶孩子,便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去了之后,由于艺术、历史等知识的欠缺,不懂作品的含义,自己首先觉得索然无味,感觉孩子也是走马观花,心不在焉,于是认为效果不大,最后放弃。

徐老师这样对家长说,视觉艺术不是说教、无需解释。很多时候我们说不懂,可能真的是因为看的太少,看的多的人,自然会有自己的联想和感悟。

带孩子置身艺术的环境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培养孩子的审美,树立孩子独立的鉴赏力。

因此,带孩子多观察,多体验,正所谓见多才能识广,好东西看多了才会有眼光和品位。孩子们可以在经年累月的观看中练就自己对于艺术和审美的认知和理解。

就像缺乏判断力的人容易在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下做出决策一样,也许是因为导购的一句话,橱窗里的一个模特,甚至是缘自于灯光的效用。

跳开外界因素的干扰,撇开流行跟风的影响,听从自己的审美标准,甄选出真正高品质的物件,提升品味的同时,收获到的是独立思考、受益终生的能力。

不随波逐流、不左顾右盼,目光温柔且内心坚定。

作画需要留白,生活亦需要留白。松弛的氛围,宽松的环境是艺术教育的主基调。

我们在羡慕艺术家身上飘逸灵动气质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为孩子们创设类似的氛围。

03.让艺术成为孩子的软实力加分项
微信图片_20191105224855.jpg
面对专业选择、留学申请时,除了有优秀的标化成绩外,最重要的素质体现就在与软实力的培养和展示上。

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一些国内有影响力的艺术比赛,比如中央美院的比赛。这些比赛都十分注重创意,可以让有机会见识到全国的各类优秀作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

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活动,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去艺术馆、美术馆等当志愿者,丰富孩子的艺术经历。

用多形式表现艺术设计,可以为舞蹈音乐剧等制作服装、道具,多方面发挥艺术特长。

用艺术解决问题,改变生活。可以在生活用品上绘制图案,添加人性化设计等,并将用品制作成实物,馈赠好友。

利用网络时代的快捷便利,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参与和支持孩子软实力的提高。这些经历和成长能帮助孩子们更有辨识度。

除了外部支持外,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用同理心对待孩子,不用固化思维来评判孩子的设计。

现代艺术,当代艺术的变革,让像与不像,技术是否高超不再是评判艺术高下的标准。

徐老师上课时,会给孩子们一些素材,让他们创作,然后观察他们的作品,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很少评判,干预他们。她说,孩子的作品,代表彼时彼刻他的理解和感受,旁人的感受是无法也不应该加诸在孩子身上的。

徐老师的同理心教育,如同教育界的一股清流,滋养着孩子们的艺术生长。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想法,而不是技术。技术可以慢慢学,没有想法的技术比没有技术更可怕。
67890.jpg
04.艺术不是功利教育,需要持久浇灌

艺术没有速成班,再功利也需要时间的付出。短期的培训是刷不出艺术优秀生的。

再功利的教育动机,也要给够艺术成长的时间。最短也要3年时间,这意味着高一开始要有准备了。

在人工智能已经不是概念,多种职业将要被取代的焦虑心态下,很多声音把艺术推到了未来最不可替代的至高地位。

儿童美育成了炙手可热的培训方向。十个孩子九个在学画。盲从跟风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从一种焦虑陷入另一种焦虑。

抛开出路考虑,与艺术为伴的人,从不会感到孤独,反而是充实笃定。这才是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像徐老师的很多学生那样,像最近被追上热搜的徐锦江那样,艺术让活着变成生活。

徐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撇开功利,单纯地去看待艺术,享受艺术。人人都有可塑性,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感恩北京分群义工组团队的高效组织,感恩徐老师的无私分享,3小时的讲述,带来的是连绵不断的愉悦之感。
微信图片_2019110522484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